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艾朗诺教授是当代美国知名的汉学家,他主攻宋代,尤其精于苏轼研究。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又为何选择了苏轼?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汉学家、作家、翻译家艾朗诺教授登上“东坡大家讲”,为大家分享《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苏轼》。与之进行对谈的,是来自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周裕锴教授,周教授同时也是三苏研究院院长、苏轼研究学会前会长。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担任学术主持。
封面新闻于9月19日-9月21日,在封面新闻APP、封面新闻视频号、封面新闻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播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苏轼》,敬请关注。
海报
师从白先勇,19岁开始学习中文
9月19日,东坡大家讲第二季《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苏轼》播放了第一期内容,首先从艾朗诺和汉学的缘分说起。
艾朗诺学习中文不算晚,但也绝不算早。大学二年级,19岁的艾朗诺才开始接触中文,而将他带上中文这艘大船的老师,正是白先勇。他曾回忆道,白先勇见他对中文很有兴趣,送了他一本《唐诗三百首》,那应该是他接触到的第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在采访中,艾朗诺坦言19岁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所以对当时的他来说,中文学习非常缓慢,也很艰难。“每一周我要学习30多个汉字,但是到了第二周,上一周学的字差不多忘记了一半。”
同时,艾朗诺还分享了白先勇帮助他学习中文的趣事,例如他曾跟随白先勇到台北度过了一个夏天,在那里得到了台湾大学研究生的帮助,精进了自己的汉语学习。
艾朗诺提到,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认识苏轼的人还相对较少。他最早接触中国宋代文学,是从欧阳修开始,因为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他自然就接触到了苏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艾朗诺发表了关于欧阳修和苏轼题画诗的相关论文,不过现在回头去看,当时的自己还有许多可以修正和进步的空间。
谈及此,周裕锴也分享了一则趣事。他的第一篇翻译文章,正是艾朗诺的作品,不过因为不知道艾朗诺的中文名称,便将其译为了“罗纳德”。
周裕锴最早接触苏轼,是因为跟随恩师成善楷教授进行苏轼的资料汇编。研究生毕业后,周裕锴在川大留校,开始全力投入到《苏轼全集校注》的工作中,这一待就是20年。周裕锴教授开玩笑道,年轻的时候还为此“恨”过苏轼,因为自己的青春就在为苏轼“工作”中一晃而过。后来,他却越来越喜爱苏轼,成为了生活的一种需求。
“每当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我就会想想苏轼,觉得自己遇到的事实在没什么大不了。包括现在,我心态上的达观,很多也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周裕锴说。
录制现场,拍摄地:宜宾竹文化博物馆
向外国人介绍苏轼要比介绍杜甫容易得多
与一个人的偶遇很容易,但要长时间驻扎于此,却很难。这就不得不提到苏轼的思想内核和人生境界,是如何影响到艾朗诺和周裕锴的。
“你问我为何喜欢苏轼,我倒想问问所有的中国人,谁不喜欢苏轼呢?”艾朗诺提到,从介绍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苏轼介绍给外国人,要比介绍杜甫容易得多。艾朗诺用了三个“容易”来强调苏轼的特殊性——容易欣赏,容易了解,容易爱好。
“苏轼的思想非常开朗、开放,连不懂中国文化的人,也很容易接受。”艾朗诺说道。
周裕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那就是苏轼身上自带的包容性和典范性。“苏海”浩瀚,所有人都能在苏轼身上找到自己最关注的话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周裕锴解释道,哪怕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人,也将苏轼视为典范。“例如他们为书斋取名,就会去苏轼诗中找两个字。走到一座山里,就会说这个地方很像苏轼写过的什么山,所以苏轼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前辈和典范般的存在。”周裕锴说。
艾朗诺提到,他最近研究苏轼晚年被贬广东惠州、海南等地时,有很多当时苏轼的仰慕者,会从江南一带走路到遥远的沿海探望苏轼,有些人甚至去了不止一次,这在他看来大为震撼,“可见当时的人已经有多么尊敬他、佩服他。”
来源:封面新闻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