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茶馆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郑景瑞老师讲——
01
十三、草庙村,明朝二品官员王子龙的封地
通川区江陵镇,古称江陵溪,是始建于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的恒丰县城所在地。一条清澈透明的巴河傍着江陵场镇缓缓而过。由此,江陵便有了千年古镇、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其所辖的草庙村,2019年,跨进了达州市传统村落的行列。据王邦清主编的《江陵王氏族谱》记载,这里曾是明朝二品官员、辽东都司指挥使王子龙的封地。
王邦忠院子,2021年3月,郑景瑞摄
02
草庙村名字的由来
草庙村位于通川区西北部、江陵镇东北部,北与通川区北山镇北江村接壤,南与江陵镇石楼村相邻,西隔洞滩河与江陵镇和平村、青龙村相望,东与江陵镇石楼村紧邻。高山地貌,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970户,3200多人。巴达高速公路与江陵互通过境该村。
明朝嘉靖年间至明末,草庙村为辽东都司指挥使王子龙在江陵关门石河两岸的封地之一。民国时期,曾经的草庙村、黄澄村,西湖村、江北村同为一个村,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分为幸福、胜利、西湖三个村,20世纪八十年代末改胜利村为草庙村,2020年,草庙村与江北村合并,仍名草庙村(本文主要叙述合并前的草庙村)。
草庙村地处五童咀下,张家咀、王家咀、中花咀成品字排列。五童咀为江陵镇最高的山,山脉向左右两边展开,右至张家咀,左至江陵镇五道滩,从正面看,好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从东朝西看,又象一匹奔驰的骏马。山脉延伸自然形成五个山包,到石匣子时成一排石壁,又像五个威武的卫士,因此得名五童咀。
按理说,村名应为五童村,但其实不然,叫草庙村。究其由来,有如下说法,一是看似五童咀像展翅欲飞的大鹏,更象一顶巨大的草帽,晴天遮阳,雨天防淋,带来安全和幸福。二是村的正东方的山头上,曾经建有一座寺庙,该寺庙为石、木结构,传说只要房顶盖了瓦,庙宇就会发生火灾,改用草盖房顶则相安无事。三是村内靳家院边石崖上,有一排自然形成的石佛,面向三清庙。村子里若有人作奸犯科,庙宇自然起火。清朝时,一王氏媳妇与土匪有染,发生奸情,并把本村一富家人户的情况告诉了土匪,土匪得知后抢劫了这户人家。从此,三清庙连续发生火灾,直到族里处理了犯科之人火才熄灭。三清寺庙被改为草庙寺。草庙村也由此得名。
头褐色,仅部分墙体外部刷白灰进行装饰,悬山式屋顶,堂屋为歇山坡屋顶,屋顶上部材料为小青瓦,下铺椽子。木质门窗,部分镂空雕刻。堂屋中有色彩鲜艳的彩绘,保存完整。修建于清朝的王旦均院子,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18间,非对称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门窗皆为木制,窗子装饰图案精美,整体装饰简单朴素。房前立有单斗桅杆,高约6米,底座凿成四角形。堂屋门上墙面有彩绘,圆形图案中书写“家”字,圆形周围绘一圈祥云图案,寓意着家庭和睦、吉祥平安。
王旦均院子前的石桅杆2021年3月,郑景瑞摄
03
草庙村里的古院落
草庙村的院落选址遵循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原则,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并与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依山就势布局,背靠高山五童咀,面朝缓坡的平缓地带。院落格局完整,分区明确,路网清晰,以公共节点和重要建筑元素来串联内部空间,如门楼、祠堂、公祠、庙宇、池塘、桥梁、水井、古道、小巷、场院、围墙、古树、坟山等;按照具体地形、规模、朝向和各家各房长幼尊卑和财力、地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组织,把世俗活动空间与田园劳作空间、祭祀空间以及普通居住空间进行有序分配。从马家沟河而上,主要有四个扁,第二扁最大。村内的五童咀、王家咀、中花咀,王家咀为主要聚居点,建筑大多修建于清朝,四合院、三合院居多。
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使用价廉、易得、加工方便的木质材料,柱、梁、枋、檩、椽为木构,墙体有竹编夹泥墙、木板墙,部分墙体外多刷白石灰进行装饰。建筑屋顶形式为悬山式坡屋顶,屋面用冷摊瓦的铺设方式铺盖轻薄小青瓦。窗格花式为龟背锦窗花,有方形、八角形龟甲的图案,单开木板门,木门不加任何装饰,具有可拆卸性。
草庙村的院落有大、中、小之分。大院子以宗祠和家族繁衍为核心而形成。中等院子由一个院子再连上一个院子构成,即是两个院子相连相通,在建筑格局上也相对于小院子的独门独院,显得稍为大一些。小院子的规模和格局往往比较简单,常常是中间为堂屋,作为会客、议事和集聚的地方,两旁为侧房,是主人和次主人的居所,转角处大多是厨房或牲畜饲养的房屋,也有的是子女等后辈居住房。草庙村的小院子规模建筑较为普遍,一个院落往往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分家另建院落。村内宗族以王姓为主,皆为王子龙的后代分支。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有王氏院落、刘氏院落、桂元胜院落等,但王氏院落居多而富有特色。
王家咀大四合院,修建于清朝,占地58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一层,26间,为对称四合院,有上下两个庭院,整体色彩基调为褐色,穿斗式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木结构门窗,窗户雕刻精美,花式各具深意:直格窗花寓意主人为人正直,轱辘钱窗花寓意招财进宝。石栏杆雕刻有人物、花草图案。修建于清朝的王崇道、黄万发院子,占地5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26间,非对称四合院,穿斗式结构层,建筑色彩比较统一,基本为木头褐色,仅部分墙体外部刷白灰进行装饰,悬山式屋顶,堂屋为歇山坡屋顶,屋顶上部材料为小青瓦,下铺椽子。木质门窗,部分镂空雕刻。堂屋中有色彩鲜艳的彩绘,保存完整。修建于清朝的王旦均院子,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18间,非对称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门窗皆为木制,窗子装饰图案精美,整体装饰简单朴素。房前立有单斗桅杆,高约6米,底座凿成四角形。堂屋门上墙面有彩绘,圆形图案中书写“家”字,圆形周围绘一圈祥云图案,寓意着家庭和睦、吉祥平安。
王清武墓侧面,2021年3月,郑景瑞摄
04
草庙村里的古墓葬
草庙村多古墓、多石墓洞。明朝二品官员、辽东都司指挥使王子龙石像墓和衣冠墓就留在这里。
位于原草庙村五组,石匣子山下的王仕武、何氏合葬墓,规模120平方米,为葵山丁向(系十子九登科的风水宝地)。这座墓从外到内,分别有双石桅杆、牌坊、墓碑和墓穴。石桅杆的石柱、石斗散落一地,但石柱仍在。无论是牌坊还是墓碑,其上的人物、器物、花草的雕刻都十分精美,色彩艳丽。王邦清介绍,王仕武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为正四品官员,同治六年(1867)因高龄解官回家。因政声好,同治皇帝赐封其为仁良大夫,夫人何氏为贞静宜人。同为达县人、任过刑部山西司郎中的吴德澍在王仕武的墓碑上留有“诰授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记名繁缺知府加三级”的碑文。墓碑全面记载了江陵王氏及王家咀王氏的世系等,为撰写家谱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地处原草庙村三组王延聪、郭氏墓,占地100平方米,由墓、碑坊、香炉、围墙组成。诗墙刻有清朝巴州禀生李延魁《本山八景》等10余首诗。《本山八景》诗写道:“山势崔巍象大鹏,石楼遥望喜先登;马蹏(同蹄)朝走云为辇,龙洞夜吟月似灯。脉发五童寻吉穴,峰回千佛胜巴陵;点兵此日销烽燧,万户保全作中兴。”清朝贡生白砚云的《再咏》写道:“江陵一望碧云空,野寺钟声过岭东;庙建三清神有主,水流五道天无功。来从石匣岧峣望,横插寨梁气象雄;异样奇峰鹅项好,灵毓秀于此山中。”这两首诗,描写了草庙村的自然景观并进行了赞美。
王清武墓,位于原草庙村四组、小学校右侧,由石牌坊、竖式墓碑、墓穴、围墙组成。碑文记载,王延聪、王清武父子40年辛勤劳作,最终发家,富甲一方。清朝光绪年间发生旱灾,王清武数次捐赠银两救灾,数额近二十万两。光绪皇帝于丁丑年(1877)恩敕正五品官衔,封其夫人为宜人。
王清武墓正面,2021年3月,郑景瑞摄
05
草庙村里王氏故事
江陵王氏祖先经辗转迁徙,先落脚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今红安县城关镇杏花乡一带)。入川后,先后两次迁徙才定居江陵。第一次是明朝洪武八年(1375)二月,王氏第89代王鼎,以正五品衔,率军及全家别楚入蜀,落业巴州壁江马三凹(今通江三合乡),王鼎初任通江县令,后任巴州刺史;第二次是第93代王子龙之父王政。王子龙自幼勤奋好学,爱好武艺,熟读王鼎收藏的兵书,考中武举人,不仅世袭王鼎五品衔,而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做官辽东都司指挥使,正二品,封地江陵关门石河两岸,千担土地(涉草庙村、石楼子村、青龙村、大梁村、光明村),由王政(死后葬杨家岭老屋后)和其孙子王璜居住江陵管理。王子龙有七房妻妾:分别为李盛陶严徐杜张,除留一妾一子(王璜)在江陵外,其余居住在辽东都司府(现辽宁省辽阳市)。江陵王氏成了军官贵族世袭家族,除交足皇粮外,余下自食,闲时练武,守寨,防止北山一脉两河出来的土匪盗贼,保护江陵古镇通往通南巴的驿道和水道安全。王氏家族在江陵印子街建王氏四水归堂祭祀祠,以纪念王子龙;在三组响崖子上凿一石洞,石壁上刻王子龙七妻妾石像,在四组老坟地傍坡处建王子龙七妾之一衣冠墓,立族碑,供子孙祭祀。
草庙村里有个叫铁匠堡的院子,因打铁而得名,因育人而扬名。王考武的父亲在马家沟大路旁修建铁匠棚打铁,不忘培育后代王考武。王考武不负父恩,勤奋学习,一举高中,传为佳话。建有王考武石桅杆墓,双石双斗。
草庙村里,不乏流传现代诸多故事:1933年,王邦学(曾任广州军区空军政委)、王安仁(解放初任江陵乡乡长)毅然参加红军,走上前线,杀敌立功;甘礼剑(曾任某武警支队政委)少年时手持卷松油枝照路,边走边读书,踩入水田仍在读书;王安田赡养父母,帮助兄弟;杜仕珍不弃残疾丈夫、持家养母。这些都给草庙村留下了美谈。
(本文采写中,得到王邦清、李明奎的大力支持,参考了《江陵王氏族谱》和传统村落申报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期讲述人
郑景瑞,男,1956年2月出生,祖籍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笔名金岁,网名下岗职工,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理事,达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特聘市内专家,达州市教育局副县级退休干部。出版专著《达州老城记忆》《达州老城往事》,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文学评论、论文等共100余万字。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
这里,便是“达城茶馆”。
投稿邮箱:tongchuanxinfeng@126.com。
(请在邮件标题上标注“达城茶馆”——xx/文)
评论 22
汪贤伦 2024-03-15
👍
tc24663 2021-06-01
点赞。
tc24663 2021-05-31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