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产品医院”,怎样为电子设备“把脉开方”?
◎一块巴掌大的AI控制模组,如何让家电“听懂人话”?
◎一枚高速旋转的齿轮,为何要经历六万次“极限扭冲”?
▶答案,藏在绵阳刚刚认定的首批中试研发平台上。
什么是“中试”?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实验。它是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关键桥梁,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在绵阳,“中试平台”正成为这座桥梁的基石。它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汇聚成渝绵60家机构,累计开展中试服务340余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支撑。
走进爱创科技的人工智能控制模组中试研发平台,工程师正对一块巴掌大的模组进行调试。“它就像产品的‘脑干’,能精准执行指令,让智能家电‘听得懂话’‘更聪明’。”这里,是连接实验室与量产车间的“桥梁”,也是绵阳“中试生态圈”的缩影。
硬核考验不止在方寸之间。电子信息检验检测平台,像“产品医院”一样为设备“体检治病”;富临精工实验室内,一枚齿轮正在实验台上经历六万次扭转冲击的极限测试。从智能家居到新能源汽车,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中试,正成为绵阳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迈向“应用场”的“快通道”。
为何中试如此关键?
“用小批量试错,换来大批量品优。”一位平台负责人道出真谛。过去新品上线需八九个月,如今加入中试环节,周期缩短至三个月,风险大幅降低。
更值得关注的是,绵阳正构建“1+1+N”中试资源体系,推动成渝绵中试生态圈共建。平台不仅服务企业自身,更向产业链开放,与高校、院所、企业协同攻关,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截至目前,绵阳已拥有20家省市级中试平台,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核医疗等“587+”重点产业链。一座中试“立交桥”正在成型,让更多“绵阳造”走向全国,为中国智造注入绵阳力量。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