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汉源花椒:从贡品到产业,一口麻香里的千年烟火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8-29 12:48 124

据《汉源县志》记载,花椒是此地传统的名优土特产品,其人工栽培史长达两千余年,可追溯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彼时,汉源因盛产“黎椒”而置黎州,笮郡亦以此进贡。至唐开元年间,汉源黎椒被正式列为贡品,岁岁入朝,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千年的贡椒史。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溪县正堂雷橡荣上书恳请,批准免贡,才为这段千年皇贡画上了句号。

千年贡品

“全国花椒数四川,四川花椒数汉源。”这不是自夸,是千年贡史熬出的底气。

“汉源花椒,公元前1046年向周朝作‘军贡’,前111年向汉朝廷贡红椒;自唐开元年间正式列为贡品年年进贡达1000余年,故称贡椒。”

翻阅《汉源花椒志》,书页间记载着这片土地与花椒的深厚羁绊。志中提到,自唐元和年起,汉源花椒因“色泽丹红、粒大油重、芳香浓郁、醇麻爽口”成为皇室专享贡品,历时长达一千余年。明清时,这套贡品制度更趋完善,也成为悬在当地百姓头上的重担。

清代豁免贡椒晓谕碑  图源/汉源融媒

在汉源花椒博览园,一方“免贡碑”是这段历史具象的承载。上面“贡椒每年无多,该处缴数不少……现奉通饬豁免,永远不向尔讨”的字迹,无声讲述着一位清代官员奏请朝廷为民请命成功的故事。


“缴贡”路上的背夫

这块碑,成为汉源花椒种植历史久远的实物见证。

古道铃响

从花椒博览园出发,沿乡道继续行驶50多分钟,便抵达岩槽头的椒园头——这里曾是明清两代贡椒的核心产区,如今属清溪镇同心村5组。

李勇查看花椒生长情况

58岁的组长李勇站在自家椒树下摘花椒。他的身后,78岁的母亲康桂秀在摘花椒叶。聊起花椒,老人的话匣子瞬间打开。

“听父辈讲,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常来换花椒。”康桂秀说,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汉源花椒是名副其实的“硬通货”,能换回盐、布、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马帮铃声一响,村里人就知道,又能换东西了。

免贡之后,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作为椒区农民传统的主要商品交换物资,沿茶马古道的清溪自牛市坡、放羊坪、西溪、宜头、三交坪一带的原贡椒产区生产首先得到恢复;清溪、富庄等地相继建立花椒市场,来自成都、重庆、昆明、陕西等地的客商、马帮络绎于途。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土地改革完成后,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组建合作社,推行集体化经营,将花椒种植确立为产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多项扶持政策相继落地,激励农民扩大花椒生产。

“红山”岁月

李勇的父亲李月忠,曾是同心村的老书记,更是花椒产业的“带头人”。

“大公社时期,清溪区建黎乡(现清溪镇)搞花椒产量比拼,当时同明村(现同心村)的7个生产队都参加了。”李月忠指着眼前的椒园,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7队(现同心村5组)管的这片椒园,产出2万多斤鲜花椒。全乡共奖励25包尿素,我们村拿了17包!”

李月忠在采摘花椒

不仅如此。1977年,李月忠还作为生产劳模,代表大队参加了汉源县群英会。

对同心村的村民来说,花椒是他们的根,得种好。

据《汉源花椒志》记载,自1981年起,汉源农村逐步实施土地集体所有、农户自主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6年,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县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花椒、水果、豆类、蔬菜和畜牧等商品化农业,将花椒列为支柱产业。当时,在多个部门协同下,全县兴起花椒种植热潮。

1981年,土地分包到户,改变了椒园和村民的命运。

700多亩椒园按人头分包给同心村5组的70多户人家,其中三四十年以上树龄的花椒树就有10余亩。无需动员,村民自发在田坎地头种满花椒树。

李勇家刚摘下的花椒

“你看这椒子,能剥7层皮。”李勇摘下一粒新鲜花椒,掰开后麻香扑鼻,“最好的一年,一斤鲜花椒卖到26元。1987年花椒‘红山’(意为丰收),村里更是出了3个万元户,我们家就是其中之一。”

王明祥

在距离同心村不远处的新黎村,75岁的老书记王明祥也是那批尝到种植花椒甜头的人——1985年,他新发展的花椒树采摘上千斤,当时就卖了近2000元。

杜林清1984年栽种下的花椒树

对于这段记忆,富庄镇松江村2组村民杜林清也记忆深刻。山坳间,他于1984年栽种的花椒树依然挂果。

“红山的时候能摘40公斤鲜椒,一棵树的花椒卖过900元。”他指着那棵树高约4米、树围80多厘米,需搭梯采摘的老树说道。

如今,老树虽遭虫蛀,根系仍顽强存活,静待新生。

古园新事

如今,再上岩槽头,这里已换了新颜。

花椒树间,李子树、核桃树枝叶交错,桃李果实点缀其间。“前几年花椒种得多,价格下来了,大家就开始搞套种。”李勇说,每年春季桃花李成熟时,这条山路上采摘运输的摩托车络绎不绝。

汉源县贡椒基地

传统椒园在转型,规模化的现代基地也在崛起。距离岩槽头10多分车程,是清溪镇的500亩汉源县贡椒基地一期项目。130余户村民的花椒地被纳入统一管理,农技人员定期来指导修剪、施肥。

基地与农户签订企地协议,实行保底价收购(30元/公斤),并承诺市场价高时按高出市场价2元/公斤收购。不仅如此,基地管理还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自从基地建立以来,这里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

更令人期待的是,基地二期项目已被提上日程,计划将岩槽头椒园头纳入其中,总面积达500亩,辐射带动同心村1500亩花椒产业升级。“未来将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为古树建立保护台账,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清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代松说,“我们要让千年椒园头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汉源花椒

夕阳映照,岩槽头的古花椒树投下长影,风里飘着淡淡的麻香。从唐代的皇室贡品,到明清百姓的生计所系,再到如今村民的富民金果,汉源花椒的故事仍在续写。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