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400多公里外的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内通茶旅融合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对刚采摘回来的大宗茶鲜叶进行加工。
“以前,我们只采春茶,夏秋茶叶根本下不了树。”通江县委副书记刘小龙坦言,由于缺乏采茶工和加工技术,茶场往年只采一季春茶,夏秋茶一直被当成“废叶”修剪。
承载“两江”情谊的内江通江茶旅融合产业园
改变,从内江帮扶干部的到来开始……
3年前,四川省启动省内对口帮扶(现称“结对帮扶”),内江、通江两地成功结缘,从此开启了省内城市携手同行,迈步共同富裕的崭新征程。
“通江县地处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土壤多呈酸性且富硒,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茶面积40万亩,是全省20个产茶重点县、省优质富硒茶重要产区、川东北优势绿茶主产区。”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领队,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张骞说。
经过多次调研,工作队决定按照基地规模化、体系现代化、设施机械化、生产生态化、农业有机化、三产融合化的“六化”思路,在通江3镇6村规模化种茶,建立内江通江茶旅融合产业园,建设有机茶园,助力漫山“绿叶”变“金叶”。
内江投入帮扶资金在通江建设起茶叶加工生产线
“以高山富硒茶为突破口,持续投入帮扶资金4700余万元,建成茶叶基地13个、投产面积7.6万亩,内通茶叶产业园雪鸿堂茶叶加工厂二期、金花藏茶提取物生产线厂房项目加快建设……”几天前,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座谈会上,通江县委书记李玉甫如数家珍。
事实上,“内江所能”远不止于此。
据介绍,通江县先后利用内江市结对帮扶资金,累计用工5万余人次管护提升茶园4.8万亩,其中改造培育机采茶园1万亩,新建作业便道15公里、整治山坪塘、蓄水池35个,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同时,新建通江县标准化茶叶加工示范区,占地42亩,建成日加工1万斤鲜叶的名优茶生产线1条和日加工4万斤鲜叶的大宗茶生产线1条,推进夏秋内销口粮茶提档升级,探索出口大宗茶生产加工方式。
为带富农民,帮扶工作队探索“园区+散户”的发展思路,以茶园为中心,带动附近村民参与茶叶种植、管护、采摘、加工、销售各环节,把茶农嵌入茶产业链中,实现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内通茶叶加工区内部
帮扶工作队支持罗村茶业、巴蜀白茶、金山茶业、石公山等民营企业和翰林村、九龙庙村、大柏树等村集体加工厂实施技改扩能,新增茶叶加工设备75套,新建采茶工房685平方米。
为打造产业链建设“共赢矩阵”,以两江结对帮扶为契机,内江国企内投集团与通江国企产投集团深化合作,切实打通幼苗培育、茶园管护、产品研发和销售、品牌打造等渠道。同时,两地国有企业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与本地民资茶企合作开展鲜叶收购、初加工,完成鲜叶采收约1亿斤,鲜叶销售产值1.3亿元。
一项项举措的实施,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通江茶产业焕发勃勃生机,高山富硒茶“绿色名片”持续擦亮。
截至目前,通江县建成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创建省著名商标2个,形成“罗村”“火天岗”“三生道”等重点品牌10余个,“罗村”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雪鸿茗眉”“雪鸿云雾”“巴山红”等7类产品荣获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茶叶”称号。
当前,通江县还成功招引茶叶生物科技企业1家,提取茶叶精华素、茶多酚等营养物质,研发茶制品、新型茶饮料及医药健康产品,推出新型茶饮料,实现茶叶精深加工“0”的突破。
急通江所需,尽内江所能。张骞表示,下一步,帮扶工作队将持续推进优质高山茶产业延链补链,助力通江县茶产业从“富民之叶”变成“强县之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