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心”字,形状酷似人或动物心脏的轮廓,心包内两笔简练斜线,恰似心脏肌理与血管纹络,勾勒出生命搏动的本真形态。金文阶段,心的字形渐变,省却心肌纹理,线条更趋凝练。小篆的“心”字进一步符号化,突出收放自如的书写性。至隶书,彻底褪去形象成分,化为撇、点、捺等笔画的组合,逐步接近如今习见的楷书“心”字。《说文》曰:心是人的心臓(脏),居于中,主全身之血脉,象形。“心之官则思”,藏神朗照。
古人认为,心为五脏之尊,万法所归。怀素《自叙帖》中的“心”字,是笔尖与心灵的共振。“豁然心胸”的笔意,让抽象的心字化作具象的精神图谱。狂草的不羁线条,既是书法技艺的极致,更是千年心灵的共鸣。在怀素的《自叙帖》中,“心”字已经超越字形,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符号,让后人在墨色中触摸到永恒的心灵力量。
在练习书法上,古人倡导:习字先修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道生。在书法的心法上,唐太宗对王羲之最为推崇。在给《晋书·王羲之传》专门写的《王羲之传论》中,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认可:“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影响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孙过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这种艺术特质使其作品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具有历史延续性,历代学者均以学习王羲之书法为正统。王道义说,“他们的评价除了对王羲之自身书法才华的高度赞美,还有对王羲之中正则雅书法心法的认可。”
在国画领域,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师法自然,但是自然之美并不能自动成为艺术的美,其间的转化,不可或缺的就是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
人生天地,不改初心;健笔凌云,大道传心。在书画的传习过程中,需要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心法。王道义说,“‘心’字的演变不仅是字形的更迭,更是人类对内心世界认知的深化与拓展。它掌控着生命的活力,记录着情感的流转,最终在笔墨挥洒中,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独白,承载着千年未变的精神脉动。”
出品人:雷和斌
总监制:何文宗
总策划:楚彦
统 筹:唐明 侯敬文 何佳欣 代红
视频拍摄/制作:俞文晶 熊雅绮 邓玥潇
记 者:陈荞
文 案:李雪艳 赵梓君 蒋睿(实习) 陈雨睿(实习) 王艺雅(实习)
专 题:刘亚宇
设 计:何如冰
特别鸣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