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茶馆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郑景瑞老师讲——
1
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原新村乡)曾家沟村,东邻蒲家镇梨园村,南接本镇封口村与绿荫社区,西靠金石镇金山村和跑马村,北连安云乡落花村,幅员面积4.8公里,森林覆盖率95%,辖7个村民小组,近千人口。院落始建于明代,至今保留的传统建筑有13处,以清代为主,代表性建筑有曾家大院。2018年曾家沟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曾家大院民居,郑景瑞摄
2
曾家沟村东有魏家山阻隔,西有龙头山挡关,南有分水岭做屏障,田坝溪从村落中南面穿流而过,“两山夹一溪”的格局成为村落的天然生态屏障。境内低山、丘陵和河谷交错,沟壑纵横,深沟连浅沟,沟沟相叠,长沟连短沟,别有洞天,为发展生产生活、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时,著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辗转迁徙到曾家沟定居。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曾姓从姒姓衍化而来,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附祭孔庙(文庙)的四配(复圣公颜渊﹑述圣公子思﹑宗圣公曾参﹑亚圣公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之一。曾氏字派也从曾子开始,“天下一曾无二曾”。
据《曾氏家谱》记载,西汉末年,曾氏15派曾据从山东迁江西吉安,元末明初55派曾谆由江西吉安迁宣汉东林曾家山。60派曾淳公生曾宵、曾南、曾梅、曾续四个儿子,61派的曾梅、曾续迁通川区双龙镇曾家沟,曾续又随次子曾良海迁碑庙镇曾家大营,长子曾良善第五代孙曾尚然的三子大志、五子曾大本迁金石乡樊家坪。如今曾家沟村三组上头湾、四组当门湾部分为曾续祖后裔,其余一、二、五、六、七组的祖湾、老屋(三合面)、长房子、梁上、中塝、刘家沟、上下柏家湾,以及金石镇的熊家营和蒲家镇的曾氏,均为曾梅的后裔。
如今的曾家沟村,80%的人都姓曾,其余的他姓人都与曾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曾家沟民居,郑景瑞摄
3
站在曾家沟村高地上俯瞰,一处处或大或小、错落有致的青瓦屋盖院落立即展现在眼前。这些院落,有的坐落沟底,有的紧傍溪旁,有的背靠大山,有的雄踞半坡,有的藏身山湾,无不透露出这里古院落的众多、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厚重。楼房叠院错落有致,炊烟缭绕,良田密布,群山环绕林木葱郁,是川东北地区少有保留完整的吊脚楼集群。
曾家沟村的古院落修建始于六十派的曾梅、曾续,初来乍到的他们,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个人能力,都无法修建档次较高的房屋,只好结草为庐,最先在目前称之为上刘家院子的地方修房安身,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繁衍生息,以及建造技术的发展,于是,他们便在曾家沟内修建了众多的传统川东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以传统吊脚楼民居居多,有一字型独幢式、 L型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等多种格局; 内部道路以青石板路为主,有高差的地方用传统青石板台阶连接。
在曾家沟村现存的13处古院落中,最有名的是中塝的曾家大院。这个院落位于该村6组中塝,为曾氏家族聚集地,形成于清代。建筑整体平面呈曲尺形,左侧出厢房。建筑立面结合山地地形,多为吊脚形式。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隔一檩立一柱,前出檐廊,檐廊为双步廊,出檐较深。建筑墙体为传统木板墙,屋顶铺小青瓦,屋顶形式为悬山屋顶,前坡短檐高、后坡长檐低,墙体采用竹片夹泥墙抹白灰,褐色的木构件配以白色的墙,正面为木板壁门窗。建筑材料主要有黏土、小青砖、石料、木头等。门窗、照壁、柱础等以木石雕主要装饰,门多为格子门式样,简洁大方。基本户户有院坝,这是村民交流活动以及晾晒的主要场所,大多为当地青石板铺置。整个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特征鲜明,木雕石刻匠心独运内涵丰富。
曾家大院里,目前设有议事堂和农耕文化陈列馆。在正中的房屋里,是曾氏议事的地方,如今摆放有《曾氏族谱》,竖立着开派之祖曾子画像。农耕文化陈列馆里,漏斗、灯盏、油壶等存列其中。
走进曾家沟传统村落,看到东西两面有两条平行的魏家山、龙头山成为天然的生态屏障,山中林木密布,动物繁多;村落南面穿流而过的田坝溪,流水淙淙,如银似带;村落周边的耕地梯田,层层错落,有如弯月;天官赐福碑 、风水林、荔枝古道遗址、古井、古树名木 (镇院梧桐、千年柏树、百年香樟等)、石磨等传统农 耕器具、石阶铺地。传统村落点缀其间,农耕文化时代悠然而现。呈现是“山--林--溪--建筑--田--林--山”的完整空间格局。
曾家沟村
4
曾家大院是古老的,留在曾家沟老人记忆的传说是动人的。身体十分硬朗的73岁老人曾祥炎,从2001年至今仍担任着村民小组组长,手拿砍刀,带着笔者爬坡上坎,穿行在茂密的树林中,寻找大寨;号称故事大王的81岁老人曾宪和,讲起大寨来却滔滔不绝。
魏家山顶上有个寨子叫大寨,面积有五六十亩,除东面山势阻隔外,西南北三面都修建有寨门,如今西南两门已经毁坏,尤其是南门荡然无存,北门至今完好。这个寨子由曾氏族人修建,钱多多出,钱少少出,没有钱的出劳力,目的是保护族人。上面曾经有块不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捐款人和捐款金额及出力人的名字,上面有碑文,记载着捐赠和出力人的情况,一两银子、二两银子的都有,全部姓曾,且单名。传说当年闹白莲教时,全村人都躲到大寨里。白莲教的人路过这里,饿忙了,就到曾家沟村逐家逐户找吃的,同时希望获得补给,却不见一个人影,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他们往西边一看,光秃秃的山顶有个寨子,想必全村人都到了大寨,于是开始攻打。殊不知,寨墙里堆满了石头,寨子里的人见白莲教攻打上来,立即将一个个推下山来,白莲教的人砸的砸死,砸的砸伤,一连攻打数月,都没有攻打下来。山上有口井,里面喂有鲤鱼,一天,山上的人就把鲤鱼拿出来,白莲教的人看见了说:“我们打了几个月都攻打不下,难怪那里水源那么好,鱼那么大,算了,我们不打了。”撤离时还留下这样的话:“好个曾家沟,一个狭沟沟,枪炮都不怕,就怕乱石头。”
这里的老人讲,传说清朝时,曾家沟有人对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的曾国藩说,我与您一样姓曾。曾国藩就问是哪里的,回答说是四川绥定府达县曾家沟的。曾国藩问“你知不知道那里有座七行山?”并告诉那人,最早来到曾家沟的祖先,死后与所结的6个女人葬在一起,因此,那里就叫作七行山。不仅如此,曾国藩在做两江总督时,为统一曾姓族谱,带随从、护卫和兵马来到曾家沟了解曾氏情况,由于来的人多,驻扎不下,同时也为了安全,就住在何家坪(今金石镇跑马村),空时,还在那里训练马匹。曾国藩一走,那里便叫跑马梁。
这里还流传螃蟹与大蛇的故事。相传民国初期的一天,天气非常闷热,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不一会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在山里务农的一个村民见如此大雨,连忙往家赶,当他走到河边,突然停下了脚步,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一条大蟒蛇,水桶那么粗,还有一只锅盖那么大的螃蟹正在对峙着。有人说那蛇是龙的化身,要走蛟去大海,螃蟹不让它走,走了风水就破了。最后,蛇没有走成,又回到了山里,螃蟹也回到了大香樟树下。
大寨寒墙和寨门,郑景瑞摄
5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家沟村内居住的又都是曾子的后人,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深深地影响着这里。数百年来,人们以诚相待,尊老爱幼,淳厚朴实,和睦相处,给传统村落曾家沟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让在沿海打拼多年,官至大公司副总经理,公开发表过中篇小说的何毅毅然回到家乡,于2017担任起曾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不仅成为曾家沟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的直接“操盘手”,还为执笔,写下《曾家沟赋》:“湖广填川,曾子后裔迁徙于此;世代繁衍,家兴族旺由此得名。两山夹持之中,暗藏丘陵秀色;数沟纵横交错,彰显山水奇观;曾家大院,依山就势而起;吊楼群集,风格顺应而生;四季分明,日月星辰景象各异;五谷丰腴,勤俭孝顺家规流传;家风正而出孝子;族规严不失忠良;数百载耕耘,物华天宝;几十代建树,人杰地灵……几经改革,告别贫穷;党施德政,脱贫攻坚。惠民生、强交通,村组道路四通八达”,述说曾家沟的历史,描写曾家沟的今天,展望其未来,笔墨酣畅淋漓。
(李雍、秦超中对本文有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特此致谢!)
本期讲述人
郑景瑞,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笔名金岁,网名下岗职工,知名网络写手,四川省达州市教育局副县级退休干部,两次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数次获得市(厅)级政府、部门表彰。在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文学评论、论文等50多万字,著有《达州老城记忆》。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
这里,便是“达城茶馆”。
投稿邮箱:tongchuanxinfeng@126.com。
(请在邮件标题上标注“达城茶馆”——xx/文)
评论 8
钱多多63661 2021-04-06
👏👏👏
tc24643 2021-04-06
老记亿
下岗职工 2021-04-05
谢谢用稿!敬请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