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个中小学春秋假期间,3天假期叠加周末形成的5天“小长假”,让全省文旅市场迎来集中爆发,景区、博物馆热度居高不下,亲子出行成为假期主流。
数据直观印证了这股热潮:全省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暴涨3.4倍,家庭亲子出行占比超53%;成都博物馆首日入馆1.5万人次,未成年人占比接近暑期峰值;九寨沟门票预订量同比上涨158%,毕棚沟、四姑娘山等景区门票预订量更是数倍增长。
这场首次落地的假期,既承载着孩子的期待与家长的牵挂,也激发着教育与消费的双重活力。但疑问也随之而来:面对不同家庭的需求,学校与社会如何通过优质托管服务破解家庭“看护难”?各大景区与博物馆的优惠举措如何精准落地,让“行走的课堂”兼具体验感与育人价值?而要让春秋假持续发挥效益,政策层面还需怎样协同发力?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个性化假期安排
校社联动发力 让假期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如何让这个假期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每个家庭,既“放得了”更“用得好”?首要破解的便是“看护难”“安排难”的现实痛点。
作为假期服务主阵地,四川多所学校以“应托尽托”的责任担当,推动托管服务从“看住孩子”向“育好孩子”深度升级,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中小学生弹性休假减负模式并非首次出现。成都市天府七中小学部已探索实践8年弹性休假制度,学生家庭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学期内自主选择5天休假时间,既可组团也可单独出行,个性化选择让安排更灵活多元;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则开展了三年小学段教育实践,每学期专门安排一周时间不上传统课程、不留作业,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班级研学路线、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实现“我的假期我做主”。
在今年首个秋假期间,成都市龙泉驿区师上学校推出“秋假+托管”定制方案:将5天连休设为“无作业日”,充分释放孩子假期活力;针对双职工、留守家庭提供全流程免费托管,由专业教师带队开展艺术、体育、科创类兴趣课程,每日供应丰富餐食,还可按需提供午休及寄宿床位,切实实现“让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
放眼全省,差异化托管服务已覆盖各类家庭需求。南充针对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题及留守儿童照料需求,创新构建“家校社”多元托管服务体系,让不同家庭的孩子平等享受假期红利;广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均提供免费托管,组织艺术、体育、科技类活动,高中学校同步开放自习室、图书馆等场所供学生使用,公益场馆也同步推出假日实践活动。
学生在南充市博物馆研学
与此同时,青少年宫成为托管服务的重要补充阵地:成都市青少年宫常年开设公益培训和短期活动营,绵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出涵盖科技、艺术、户外拓展的“假日营”“周末营”,泸州市青少年宫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丰富的公益课程与托管服务。
孩子们在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参加活动
除了在校参与托管,3天假期叠加周末形成的5天“小长假”,家长们还能通过哪些方式带娃用好这段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家长陪伴孩子,四川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弹性休假、错峰休假,在春秋假期间优先为有未成年子女的职工办理调休、补休,鼓励家长陪同孩子共同出游,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众多企业更主动加码支持,为家长陪伴“松绑”。
文旅消费热潮
景区与博物馆联动创新 催热“行走的课堂”
当家庭陪伴的顾虑被打消,5天“小长假”自然成为亲子走出家门、拥抱自然与文化的绝佳契机。春秋假期间,全省景区、博物馆推出系列优惠举措,让旅游淡季迎来消费热潮。“教育+文旅”的深度融合,既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增长见识,更撬动全省文旅消费实现淡季逆袭。
记者了解到,全省文旅部门精准发力,推出差异化优惠形成全域消费引力——乐山大佛景区对全国及港澳台、境外在校中小学生免白天游山票,同行2位家长享半价;雅安送出“秋假大礼包”,碧峰峡、蒙顶山等9家收费景区对中小学生及教师免票,温泉与文旅消费同步5折;广安多个景区推出秋假限定福利,包括师生门票5折、学生免票、家长陪同优惠及关注官方账号免票等政策……
优惠政策催生研学热潮,博物馆与科技馆成为“爆款”打卡地。
南充市博物馆、方志馆推出非遗体验、文物探究等互动活动,六合丝绸源点景区的非遗手作项目场场爆满;南充科技馆的“秋假专属科学之旅”涵盖3D打印研学、机器人表演等内容,单日预约上限提升至2000人仍迅速约满。
成都博物馆日增开15场主题教育活动,门票在2万张基础上再增加2000张,每半天团队参观人次从300提升至600,并推出“一位成人可带两名14岁以下未成年人免费入馆”的福利,方便亲子同行。数据显示,春秋假首日成都博物馆入馆1.5万人次,未成年人占比达25%,接近暑期峰值,青少年展厅前长队绵延,互动体验区充满欢声笑语。
学生游览都江堰景区
热潮背后,四川文旅消费数据大幅攀升。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成都秋假推动川西游升温,市民前往川西观赏雪山、红叶热情高涨。11月5日至12日,成都至黄龙九寨火车票订单同比增长116.7%,九寨沟门票预订量同比上涨158%。“四姑娘山镇住宿”“西岭雪山私汤温泉酒店”搜索量分别上涨282%、260%。
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秋假期间四川省内景区门票总体预订量同比增长3.4倍,周环比增长1.4倍。毕棚沟门票预订同比增长16.4倍,四姑娘山双桥沟涨6.9倍,成都动物园涨5.3倍。家庭亲子及全家出行占比超53%,西岭雪山、青城山等地酒店“一房难求”,民宿订单同比翻番。
“之前总没时间带孩子出门,这次秋假不仅对孩子免票,我们家长也能享半价,花少钱就能逛乐山大佛,还能让孩子了解历史文化,特别值!”来自成都的家长李女士带着五年级的儿子完成了这场亲子之旅,她表示景区的优惠政策让家庭出游意愿大幅提升。
专家解读
政策协同赋能 释放春秋假多重价值
从校园里的托管暖心守护,到文旅市场的消费热潮涌动,这场春秋假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施策与持续优化。
“实践育人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结合直接与间接知识,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张筠认为,春秋假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为推动制度持续优化、强化政策落地实效,张筠建议,一方面打造省级“春秋假资源地图”数字化平台,整合全省博物馆、科技馆、研学营地等优质资源,实现“一图统览、一键预约”,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推荐,结合各地放假时间、景区人流预测,提供个性化出行建议,破解优质资源“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制定《四川省春秋假活动安全管理指引》,明确校、家、承办方责任,建立分级分类安全标准,室内活动备案管理,户外及农事体验活动需制定详细预案并配备专业指导,同时建立“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三级联动应急机制,推行活动安全责任险,全方位保障学生假期安全。
学生在南充市科技馆参与互动挑战
除了教育实践层面的落地保障,从消费经济学视角看,春秋假的“短周期假期”价值同样值得关注。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原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继瑞指出,春秋假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消费创造“额外时间窗口”,3-5天的短周期假期叠加周末,能有效弥补传统节假日之间的消费淡季,精准激活内需潜力。
“春秋假可直接刺激旅游、餐饮、零售、文旅等终端消费,缓解部分景区‘旺季拥堵、淡季冷清’的运营困境,为消费市场注入持续活力。”杨继瑞谈到,此外,春秋家假能带动交通、住宿、文创、电商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 “消费链→产业链→供应链” 的联动循环,“尽管春秋假单次时长多为3-5天(含周末叠加),但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全可实现从短途近郊到国内跨区域的出行场景,消费拉动效应堪比‘五一’小长假。”他表示。
谈及政策落地的核心瓶颈,杨继瑞强调,家长假期与孩子春秋假的配套衔接是核心,且需覆盖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假期协同。
“钱袋子在家长手里,安全责任也在家长身上。”他直言,若忽视家长休假权益,既无法释放家庭消费潜力,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托管模式虽能解看护之困,却与“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增进家庭情感”的假期初衷相悖,反而会让春秋假的政策效果打折扣。
为此,他建议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系统将学生春秋假与年休假制度深度联动,推行“分批次错峰休假”模式,既落实年休假制度,又能保障家庭出行的可行性,真正形成“有假可休、有家可陪、有钱可花”的消费格局。
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春秋假制度、最大化撬动消费,杨继瑞提出多维度协同配套的建议——
在供给端,景区需针对性推出惠民举措,同时结合青少年兴趣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在政策端,政府可联合市场主体推出定向消费券,引导商家对学生学习用品、文旅周边等商品实行优惠;在社会联动端,需打破单一部门发力的局限,形成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出儿童剧、少儿游乐赛事、亲子研学等特色活动,鼓励学校、媒体搭建互动平台,如举办春秋假见闻散文、摄影比赛,让家庭出游体验转化为传播效应。
“今年四川中小学生春秋假尚处于‘初步探索和尝试’阶段。”杨继瑞特别提到,后续需重点规避政策“合成谬误”,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学段协同、政企社联动、供需侧双向发力,以政策的“合成有效”使春秋假既成为拉动消费的“经济引擎”,也成为提升家庭文旅体验、促进青少年成长、落实年休假制度的“民生工程”。
图片由都江堰景区、南充市科技馆、南充市博物馆、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提供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