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杯冰美式”到“保温杯里泡枸杞”,从“今晚去蹦迪”到“组团去推拿”,这一届的“脆皮青年”们似乎突然醒悟,纷纷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开始收看中医药养生类节目,追捧起古老而神秘的中医养生之道。
在这股养生新潮流中,作为中华传统健身功法的八段锦也火了起来。年轻人纷纷加入“左右开弓”“摇头摆尾”的队伍,掀起了全网“跟练八段锦第100天”的打卡热潮。
八段锦不但登上了春晚舞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也提出建议,希望“年轻人学八段锦”。那么,被央视和两会代表频频点赞的八段锦,到底是什么来历?
我国古代的“国民健身操”
“八段锦”虽名为“锦”,但并非真实的丝绸锦缎,而是以“锦”为喻,形容它的一招一式像锦缎一样,动作舒展顺滑、行云流水。
至于“八段”,则是指功法的节数。针对它具体是哪八节动作的问题,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经考证后发现,它版本繁多,但“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生产劳动所形成的导引术。
晋代李颐将导引注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指主动的柔软肢体运动或气功动功,也就是要求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医疗方式。
1973年,我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学和养生学的简帛书籍,其中在《导引图》上,我们已经可以找到八段锦的几个雏形动作。譬如,第一行右侧第四个人物呈现的“挽弓”动作,他右侧人物所展示的颔首静立、双腿并拢、足跟微抬,经学者考证,都与当下人们练习的八段锦有几分神似。
而有关八段锦动作雏形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提及的“野狼踞鸱顾(身体不动而张目回顾),左右自摇”“握固不息,顿踵三”,以及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手拖天势、两手前筑(捣,即握拳向前出击)势,均被认为是与八段锦动作相仿的记录。而且该书中的叩齿、咽津等动作也被后世流传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功法所吸收。
尽管单凭动作的相似或相近,我们无法断定八段锦就是起源于《导引图》或《养性延命录》,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一体育医疗方式的形成与之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功法很可能受到了它的影响与启发。
关于“八段锦”之名的明确记载,较为可靠的说法是最早见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并且在当时的记录中,八段锦颇具传奇色彩,好似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北宋政和七年(1117),起居郎(古代官职,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李似矩习惯在深夜练习一种名叫“八段锦”的熊经鸟伸术,却屡次听见屏风后面有一名仆从窃笑。
李似矩责问他为何而笑?此人回答,他其实是嵩山王真人的弟子化装而来,“愍世俗学道趋真者益少,欲得淳朴端敬之士教诲之”。因为李似矩动作不够规范,他才站出来指点一番。教学完毕后,仆从便消失在月色中,再也不曾露面。
虽然作为志怪小说,《夷坚志》的记录真假难辨,但同为宋朝的文献《郡斋读书志》和《朱子语类》也都提到了“八段锦”一词。《道枢·众妙篇》和《修真十书》则分别最早记录了立式、坐式八段锦的动作要领及口诀。可以推断,八段锦早在北宋时期已形成并流传。
如今我们跟练的八段锦,其实都来源于明清。这一时期,八段锦的动作套路以及歌诀逐渐形成,促进了这项运动在民间的推广。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来自《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直到现在,它仍在被流传使用。
当然,八段锦也并非中国古代唯一的“健身操”。近年来,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编并发展的五禽戏也备受欢迎。“五禽”顾名思义,指的是五种禽兽,具体包括虎、鹿、熊、猿、鸟。而“戏”是游戏之意,通过模仿这些动物活动嬉戏时的神态与动作,操练者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早在《庄子·刻意》中,就已经有“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的记载。可见,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把模仿猿、鸟的动作,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运动方法。
到了东汉时期,名医华佗继承《吕氏春秋》中“动则不衰”的理论,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则气血运行通畅,才能预防疾病,而不使病生,就犹如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被虫蠹掉一样。
于是,在前人奠基下,华佗结合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创造了“五禽之戏”,其中,虎戏练骨、鹿戏疏肝、熊戏健脾、猿戏养心、鸟戏补肺。选择“五”种动物,也同时对应中医的阴阳五行,体现“五行化生万物”的思想。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每天做五禽戏,长年不断,因而“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在上文提到的《导引图》和《养性延命录》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五禽戏的动作雏形。前者的一些小图旁,标注有鸟、鹞、鹤、猿、猴、龙、熊等术式名称,后者则具体描绘了五禽戏的操作步骤,指出五禽戏的锻炼原则为“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
此后,无论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诗中提及的“闻道偏为五禽戏”,还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所言的“戏五禽而荣昌,祛三虫而轻举”,都充分说明了五禽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尽管招式动作有所不同,但八段锦和五禽戏都通过“调心”“调息”“调动”的结合,推动人体内气血循经运行、舒筋活络,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从而发挥防病治病、强健体魄的作用。由此,这项养生运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成为流传千年的“国民健身操”。
“治未病”的中医智慧
上文已经讲到,八段锦和五禽戏的形成都与导引术颇有渊源。而“导引”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其文曰: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躇。”
可见,导引术最早是一种治病的医疗手段。只是不同于“有病再治”的疾病医学观念,面向健康人群推广的八段锦,体现的是古代中医“治未病”的智慧。
中医的健康观最早出现于殷商时代,“健”多指身体、精神和意志的强壮,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康”偏重指身体没有疾病,如《尚书·洪范》中的“五福六极”就包括“寿”“康宁”和“疾”“弱”等。
可见,所谓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强调能够抵御疾病的强健状态。由此,《黄帝内经·素问》中又提出了“中医治未病”这一概念:“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关口前移到还没有发病的时候,防患于未然。
道家经典《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对魏文王和神医扁鹊对话的记录,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医治未病、调情志、法自然的医学观念:
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如实回答,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次之,他的医术最差。魏文侯大惑不解,为什么你自以为医术最差,而名声却闻于天下呢?
扁鹊继续解释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予以了铲除,医术高超却不为外人所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症状表浅时施治,虽药到病除,但人们认为他只是会治小病。而我都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痛苦万分之时予以施治,采取各种办法介入,使病情转危为安,逐渐痊愈,大家都说这是回春之道,使我能够名闻天下。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八段锦,以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为例,它就很好体现了中医预防治疗的整体观。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包括心、肺、脾、胃、肝、胆、肾、大肠、小肠、膀胱等内脏器官。元气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通达全身,故三焦顺,正气升。这一式通过上举吸气,下落呼气增加膈肌运动,加大呼吸深度,疏通三焦,按摩五脏六腑,提高脏腑功能。
基于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原则,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贯穿八段锦练习始终的拉伸、旋转等动作,在客观上能够按摩脏腑、促进血液循环,使人体血管弹性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更加有力。
除了八段锦所属的导引术外,中医也有许多“治未病”的其他手段。央视《中国中医药大会》就以“未病先防”为主题,介绍了多种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譬如,以食疗为基础的“膏方”“药膳”也能够起到补虚扶弱、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的作用。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体虚时吃的山药枣泥糕、薛宝钗给林黛玉熬制的燕窝粥,都是能够滋补防病的食疗手段。
这样看来,中医“治未病”的智慧事实上体现的是“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向。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医治未病”,在相对健康的状况下发现有疾病的征兆,及时地控制挽救,这恰恰才是医疗的最高境界。
“长红”而非“翻红”的健身法
尽管八段锦历史悠久、蕴含中医智慧,但我们现在对它的印象,似乎还是近年才悄然“翻红”的传统健身法。而如果从强身健体、未病先防的观念出发,重新审视这项运动,我们不难发现,它其实并未淡出过大家的视野,甚至在现当代成为一种增强国民体质的公共管理手段。
在毛泽东主席看来,体育的本质是“养生之道”,它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这也与中国传统健康观所奉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脉相承。与此同时,个体的健康状况还关乎国家命运——
“国力恭(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国要强,则民必壮,民要壮则必须崇尚武风。因此,毛泽东还在这篇文章中动员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以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工厂和学校也相继推行广播体操,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成为国民日常遵循的群体参与行为。
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图文并茂地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以及锻炼要领。尽管随着健身方式的多元发展,八段锦的普及程度相较于过去有所式微,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当时的影像资料中,看见人们采用相似的动作招式,集体锻炼的场景。
到了现在,年轻人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开始出现一些被戏称为“脆皮”的亚健康症状。一方面是养生保健的内心需求,一方面是工作时间长、工作间隙活动少的客观困境,简单易学又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的八段锦,自然成了这两难境地下,人们锻炼身体的优选项。
当然,八段锦能够“走红”的原因不止于此,它的神奇功效也不限于那“左右开弓”“摇头摆尾”的一招一式。想象一下,一群年轻人在午休时间,不再埋头苦干或是玩手机,而是聚在一起,跟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动作节奏,慢慢舒展身体,调整呼吸,这个温馨有趣的画面,本身就颇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意味。
在舒缓的动作中,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自身的发力、呼吸,将“身”与“心”融合,引导大脑进入宁静状态。如此,疲劳运转的身体能够从忙碌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在自己的感受中,短暂地慢下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