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达城茶馆】达城国立剧团的兴衰与重生

今日通川 2021-01-17 12:49 3460

达城茶馆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 谯继、邱一彪师讲——


达城国立剧团的兴衰与重生

随着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已被电视、网络等文化娱乐方式所迷醉,而传统的川剧、京剧、杂技等古老的民间艺术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正是这些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瑰宝,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天社区记者搜寻的达城国立剧团的兴衰与重生,就是追忆过去那一段难忘的艺术时光,以及众多艺术人生背后的故事。


原达县地区歌舞剧场正大门  谯继摄


四团鼎立  国立剧团托起达城文化繁荣的天空

在达城老人们的记忆中,达县地区川剧团、达县地区京剧团、达县地区杂技团、达县地区文工团,曾是达城的四大群众艺术团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四团鼎立,将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献给市民群众,为达城的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现已退休,年届八旬的老艺人张成明回忆,达县地区川剧团的前身,是1953年4月成立的达县川剧团,系集体性质文化事业单位,地址在大西街7号(今火车票代售点)。1958年,达县川剧团改建为达县专区川剧团,为全民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1972年改称达县地区川剧团。期间演出空前繁荣和活跃,许多剧目参加全国、省、市演出获得好评。1964年排演的《巴山女民兵》,参加西南片区地方观摩汇演,并在成都为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演出受到好评。1971年,演出的《智取威虎山》、《海岛女民兵》、《万水千山》等剧目,演出非常成功,以至于很多外省、外地市的川剧团,纷纷前来达县地区川剧团取经学习。1977年6月,开放传统剧目《十五贯》,连续上演300场,场场暴满。1981年新编历史剧《点状元》,因悬念起跌,创艺新颖,斩获当年全国优秀剧目奖,并在1983年6月赴京汇演,受到张爱萍将军的赞誉:“川剧艺术,巴山辉煌、精神食粮、源远流长”


1986年4月,达县地区川剧团排演的川剧《史外英烈》,应邀到北京长安大剧院给中央首长演出,受到邓小平夫人卓琳、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看过该剧的观众高达6000多人,好评如潮,成为1958-1986年间川剧艺术展演的最高峰,为繁荣川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2年改建的达县地区京剧团的前身系1952年成立的“达县京剧改进社”,1959年成立达县专区京剧团,团址设在马蹄街19号(今梦幻美发店)。同一时期的达县地区京剧团也大放异彩,到1987年的三十多年间,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很多传统京剧剧目在达城的文化市场中得以发扬光大,为市民带来丰厚的精神文化享受。


其间的1981年,杨瀚端移植改编的《刘海戏金蟾》收入《中国艺术年鉴》。1987年的《盗仙草》、《武松打店》参加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获四川赛区一、三等奖。


达县地区文工团于1951年10月诞生,到八十年代末淡出人们视野,三十多年经常深入农村演出而闻名全国。襄渝铁路的工地上、三线建设的田地里,都有他们的身影,累计演出上万场,为群众送去了精彩纷呈的精神食粮。当时人民日报以《踏遍大巴山为群众送戏》为题长篇报道,文化部还将达县地区文工团列为全国文艺战线十面红旗之一,号召全国文艺界学习,足见当时文工团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远。之后,还曾远赴叙利亚、黎巴嫩、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演出。1966年1月,《好帮手》在中南海向中央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留影。


达县地区杂技团的前身是1950年的宣汉杂剧团,1960年3月改为“达县专区杂技团”,1972年改为达县地区杂技团,团址设大西街3号(川剧团附近)。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武术、魔术、曲艺、车技、杂耍、走钢丝等,很多杂技绝活给人们带来了惊险而刺激的视觉享受。1976年编排的《顶碗》参加全国杂技调演,《双层分梯》、《踩球顶技》等优秀节目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


而今老剧场变为公共停车场  谯继摄


走向低谷  渐行渐远的国立剧团在寂寞中等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可在家看电视,还可以进录像厅看武打片,川剧、京剧、杂技、文艺演出,也从那时开始一天天衰落了。曾经辉煌一时,一票难求的京剧、川剧、杂技等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为达城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国立剧团也离我们远去......


为探寻达城国立剧团过去辉煌的影子,近日,社区记者来到大西街原川剧团旧址,达县地区川剧团的影子早已不见,剧场被拆,如今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牌子也没有了踪影。离川剧团不远的马蹄街,原来的达县地区京剧团也消失不见。与川剧团仅四墙之隔的原达县地区杂技团也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而令人欣喜的是,在达城达巴路口附近的檬子垭街13号,2017年8月,社区记者找到了幸存的达县地区文工团。在狭窄的街道边,历经30多年的地区文工团老房子依然耸立在街边,“歌舞剧场”四个褪色的红色大字还镌刻在剧场外墙的中腰,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以往热闹非凡的剧场大门已改头换面,变成了6间门市。在剧院大楼旁边的巷道入口,已没有了“达县地区文工团”的招牌,取而代之的是“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走进昔日的剧场内,黄色的绸缎紧贴着大红色的墙柱,空旷的场馆显得有些破败。1984年新建、设有1007个座位的剧场座椅依旧,但物是人非,这个曾经演出数千场、见证过文工团辉煌的场馆,现在已经没有一场正式的文艺演出。舞台的角落,放着一些布满灰尘的演出道具,或许这是目前场馆里唯一能见证剧团兴衰的物品。遗憾的是,这个唯一仅存的剧场,也与2017年10月被拆除,原址建起了一个停车场。


陈国锡曾是达县地区川剧团团长,如今虽然退休在家,但他有空的时候还是喜欢到原来的川剧团旧址去转一转,寻找一些美好的回忆。作为最后一任团长,现在的陈国锡只要提起达县地区川剧团,仍然会表露出很深的感情。他说,在最火爆的时候,地区川剧团每天都要进行演出,观众甚至要连夜排队买票,那个时候他们演的《杨家将》等戏剧,深受观众欢迎。“想当年我们也是达县小有名气的‘明星’哦!”说到这里,陈国锡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在老陈的记忆中,当年主要演员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明星,走到哪里都有人们的欢呼。老陈说,那时候,川剧演员有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豪。


虽然川剧团、京剧团、杂技团、文工团远去了,但戏剧协会继续传承川剧、京剧。在达城滨河路廊桥附近有一个业余京剧社,20世纪80年代后期,戏曲低迷,达城的京剧面临着生存的窘境。是彻底放弃另谋高就,还是心存期待坚守阵地?尽管有的人迫于无奈挥泪而别,但仍有人坚持留下。值得一提的是,当达州京剧团名存实亡时,20多位京剧演员于2005年自发地组织起来,在滨河路租场地举办梨园坛茶社,不定期地演出,坚守京剧演出阵地。年届74岁的京剧演员于淑惠就是这20多位京剧演员之一。记者探访时,于老回忆起六七十年代的京剧鼎盛时期,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她说,京剧丰富了达县人的精神生活。五六十年代,到京剧团看京剧成了达县人最流行、最热衷的一个活动。剧团的编排方式也以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一是演时节戏:端午节演《白蛇传》、《屈原》;七夕演《牛郎织女》、《天河配》;中秋节演《猴王游月宫》等。二是演连台戏:《狸猫换太子》、《杨家将》、《樊梨花》。三是演武打戏、神话戏:《西游记》、《芭蕉扇》、《闹龙宫》、《封神榜》等。《狸猫换太子》一连演了几个月,许多市民凌晨三四点就早早来到剧场外排队买票。如今虽然遭遇冷落,但作为一代京剧老艺人,他们不能忘却京剧曾经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他们成立“梨园坛茶社”,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演唱京剧,就是要让这民间艺术瑰宝永远传承下去,并在寂寞中期待重生。



改革重组    浴火重生的国立剧团焕发青春

2011年,为促进达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达城国立剧团在冷落、阵痛中走过20余年后,迎来改革重组新机。原来的四个剧团合并成立达州市艺术剧院。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进入达州市艺术中心,新人进入组建的达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于老团长、老艺术家们的怀旧,年轻一代的演员们对于剧团的重组还是抱有很高的期待的。他们希望馆团合并后能给川剧、京剧、杂技及文化汇演带来更好的明天,同时他们也相信,川剧、京剧艺术有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的时代,应该有更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川剧和京剧都应有更好的发展。


据现任达州市艺术剧院的唐荣健副院长介绍,自2011年剧团重组后,可以说是浴火重生,焕发了青春。短短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演员们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老艺术的追求,天天坚持排练节目,主要以小品、歌舞、杂技、川剧、话剧等为主,结合达州地方特色,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期间排演出了很多精品艺术作品,在全国斩获大奖。小品《生命的留言》参加全国曹禺戏剧比赛获得优秀奖,话剧《杨帮武》参加全省话剧比赛获得头奖。并连续七届参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为繁荣达州群众文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唐副院长说,他们时下正调整队伍,激发创作态势,在继续保持和发扬传统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传统的川剧、京剧等艺术精髓,创作更加优秀的节目为群众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



本期讲述人

谯继,男,1953年生,达川区石桥镇人,2013年3月达县米城中心学校退休。酷爱新闻报道,40余载笔耕不辍。2014年5月被正式聘为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至今,期间已发表新闻及历史文化类特稿逾千篇,部分文稿被选入《达城记忆》一书。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

          这里,便是“达城茶馆”。

 投稿邮箱:tongchuanxinfeng@126.com。
(请在邮件标题上标注“达城茶馆”——xx/文)



评论 6

  • tc15463 2021-01-18

    👍

  • tc14134 2021-01-18

    以及众多艺术人生背后的故事。

  • tc14134 2021-01-18

    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