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指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上元节”、 “灯节”。
农历中正月是“元月”,即一年中的第一个月。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夜”即为“宵”,正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灯节”?
“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优秀文化传统。
元宵节这一天,主要有赏花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放烟花、猜灯谜等;另外,有些地方民间元宵节,还有“舞狮子”、“游龙灯”、 “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一系列传统的民俗表演,气氛活跃,十分热闹。加上现代科技在花灯中的应用,更是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如梦如幻。为保护文化遗产,2008年6月,“元宵节”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十五,为什么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三元”节,分别是“上元节(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三元”节,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元”就是农历中每月“十五”的意思。
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小正月”?
在我国历法中,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已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一个节日,亲人团聚,热闹非凡。紧接着,正月十五又到了“元宵节”,其欢乐接踵而来,可谓仅次于“正月初一”的春节,所以“元宵节”又被人们称为“小正月”。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起源,是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开灯祈福:是指在正月十四夜里便开始点灯,叫作“试灯”;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夜里才称为“正灯”。这种“开灯祈福”通常又称为“送灯盏”,就是“祭神祈福”。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进一步推动了“元宵节”的形成。汉明帝时期,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里,在寺院和宫中燃灯 “表佛”。正因为如此,正月十五夜里“燃灯”的习俗也被延续下来。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张灯结彩”已渐成一种风气。梁武帝更是笃信佛教,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他的宫中更是“大张灯火”。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大兴佛教,文武官员和老百姓也都在“正月十五”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也由此遍布民间。“元宵节张灯”的习俗也渐渐形成。
元宵节在早期形成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朝以后又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有了“三元”的说法,元宵节又称“上元”,唐末才被称为“元宵”。宋朝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又被称为“灯节”。
以上就是元宵节的别称及有关习俗。你还知道哪些?请评论区写出,相互学习交流。
评论 2
普普通通 2023-03-01
元宵节各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tc78893 2023-02-07
上元节,也称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