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每天开门即迎来人潮 “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

川观新闻 2022-07-08 10:16 1711

三苏祠东坡盘陀坐像

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张蒙 文/图

7月2日清晨,周六,位于眉山市中心区域的三苏祠开门即迎来人潮,大批游客有序排起长队。

在三苏祠工作了16年的金牌讲解员郑小利,又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本以为早就对三苏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熟稔于心,然而过去近一个月来,郑小利却觉得自己经历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升华——三苏祠并不仅仅是苏氏三父子故居,更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中一个重要坐标。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三苏祠视察时,以“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再次谈到文化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三苏祠,这样的文化自信也更加鲜活充盈、流转荡漾。

三苏祠迎来前所未有热度

三苏祠,因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故居而得名,主体建筑始建于清朝时期,在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中遭遇损毁,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开展了大规模修缮,是如今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

三苏祠展陈

过去一个月里,三苏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度:每天都能接到大量预约电话,除了现有的专职讲解员每天全员满排外,馆长、副馆长以及博物馆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又临时抽调人员组建起临时讲解团队,还增加了志愿讲解团队,红领巾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到为前来参观的团队提供讲解服务中。

据统计,6月9日至7月6日三苏祠共计接待游客量7.3万人次,环比增加508%。“除了眉山本地之外,大量游客来自成都、德阳、南充、达州、宜宾等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三苏祠迎来参观人潮

6月9日,遂宁市安居区委书记吴军就带着文旅、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眉山学习考察。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在总书记视察后由区委书记带队去三苏祠学习参观的县市区。

在三苏祠,学习考察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三苏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他们感触颇深,回到安居后,又组织区委中心组专题研讨学习。“充分对标学习借鉴东坡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海龙凯歌沼气能源革命、黄峨书院家风文化脉络。”吴军表示。

三苏祠中,总书记参观过的前厅、飨殿、古井、东厢房、启贤堂、南轩和东坡百世陈列展等地,都成为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们最关注的参观内容。

三苏祠古井

在东厢房中,通过展板、书籍陈列等形式展示了苏家的家风世传。“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家教深刻影响三苏父子,一家皆文贤。视察三苏祠时,总书记在这里再次提到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在十分注重家文化的中华传统中,家风家教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讲解时,每逢讲到苏家“不发宿藏”“不残鸟雀”这些故事时,郑小利总能感受到游客们深深的共鸣感。

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

青瓦红墙、古木葱茏,步入三苏祠,古朴浓郁的气息自能感受文脉留香。“黄荆条下出好人。”郑小利指着苏宅古井旁一颗黄荆树给游客们仔细讲述,相传其为苏洵夫妇手植,历经千年,老树已枯,却又发出三根新枝。不少游客都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正在蓬勃生长的黄荆新芽。

而位于三苏祠中部的木假山堂,摆放着的造型奇异的乌木,吸引了正在参观的德阳市旌阳区孟家学校和黄许博爱小学的老师们驻足留观,有人不禁吟诵起了苏轼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代强是这两所学校的校长,他说特别利用暑期组织老师们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虽然苏门三父子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到三苏祠实地参观了一趟,依然深受感触。”李代强告诉记者,回到学校后,老师们会把这些感受好好消化,再教给学生。

三苏祠木假山堂

“这个小小的百亩祠堂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了巨大的价值与潜力。”看着每天来到三苏祠的涌动人潮,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感慨。担任三苏祠馆长十年来,陈仲文见证着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飞跃发展,也深切感受到了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蓬勃兴起,在当代年轻人心中,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自觉。

三苏祠一景

过去一个月里,陈仲文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三苏祠“守门人”的一份自豪感和敬畏感。“三苏祠是千年历史积淀的一颗明珠,我们应该要把三苏祠放在中华文化的背景去审视。”陈仲文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三苏的家教家风、家国情怀、治国理政理念、民本思想、人文精神,“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