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治蜀兴川再跨越 笃行不怠谱新篇——写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之际(上)

川观新闻 2022-05-26 14:26 2558

动车开进了大凉山!始于今年初,“复兴号”动车组穿越崇山峻岭,以追风逐电之姿驶入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奔逸绝尘的速度像一道光,宣告中国曾经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跟上了时代步伐。

金沙江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奔腾,为新建成的两座世界级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提供能量。随后,激流奔向长江第一城,那座家喻户晓的“酒都”正坐实一张新名片——“动力电池之都”。

三江汇宜宾。如果沿其中岷江回溯,上游乐山崛起“中国绿色硅谷”,眉山叫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全省第二城头衔,省会成都加快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阿坝州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等文旅品牌大放异彩。

无论顺着江河干流、交通干线环视,还是飞跃平原丘陵、峡谷高山俯瞰,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台阶的四川,在今昔比照中总有动人的变化扑面而来,是方位之变、动力之变,是形态之变、内涵之变。我们也在时间沉淀里,把走过的路看得更加清晰。

这条路一头连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人民中间,从巍巍大凉山行至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及岷江之滨的汶川,亲切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嘱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擘画的美好蓝图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这条路承载着“带动全国”的战略使命。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川渝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使命。四川战略位势得到极大提升,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这条路寄托着全省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更稳定的就业收入,更均衡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高效的社会治理,更担当的干部队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压力,更是动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五年来,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今日四川之繁荣安逸,向党中央和全川人民交出了不负重托的答卷。

2018年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国之大者”看担当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把握大局大势中谋篇布局,打出一套加快构建现代化体系的“组合拳”

与全国一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走过的历程极不平凡。

从全球大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纪疫情反复延宕,出现更多不稳定、不确定;

从国内发展看,“三期叠加”尚在突围,进一步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克服更大挑战、付出更多努力;

从自身阶段看,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最大省情,发展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四川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外部环境的危与机,增长速度的快与慢,战略定力的稳与进,不仅是哲学意义上需要把握的辩证法,更是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回答好的课题。一个9100万人口的大省,如何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何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乱云飞渡仍从容”,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越是艰险越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秉纲而目自张。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这就是纲。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完善新时代治蜀兴川总体谋划和战略布局,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来,从立足全国大局担当使命多作贡献中来,从紧扣省情实际着眼长远夯基蓄势中来。

在观大势中找定位——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部署,为厘清四川历史方位提供了大前提、大逻辑、大背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萦绕千年的梦想久久回荡。省委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年来,省委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抓实抓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重点工作。仅为攻克凉山深度贫困堡垒,省上就出台34条支持政策和16条工作措施,派出5700多名干部组成的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真金白银、尽锐出战,发起总攻,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

在识大局中辨方向——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六位,这是四川在全国经济大局中的地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这里联结交汇,标定了作为国家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的功能。近年来,从中欧班列主开行地,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从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在国家布局中肩负起更靠前更具牵引力的重担。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省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为引领,接连召开两次全会,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形成“1+4+7”政策体系,统揽未来发展。川渝两年间签订270多个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互派人员组建联合办公室,合力推动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务和民生事项通办等任务落地落实。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7.4万亿元,占全国和西部的比重分别为6.5%和30.8%。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目标是奔向“两中心两地”,而在成势见效过程中,川渝共同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成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放眼看中国,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川渝高竹新区。游青 摄

在立大志中谋发展——

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一个主题无比鲜明: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三字重若千钧,它将发展内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指导领域从经济要求拓展为方方面面总要求,政策时限上强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任务,关键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转型中的四川,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顺势而为开新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崭新天府的画卷、经济强省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步步转化为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谋划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支持成都做强极核和主干功能,鼓励各地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重塑全省经济地理。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进入2000亿元“俱乐部”,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下,区域发展格局由“月明星稀”渐成“众星拱月”之势。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一手抓开放大通道补短板,一手抓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至名归。全省进出口总额、综合保税区数量分别由2017年的全国第11位、第21位升至去年的第8位、第7位。特别是疫情以来,进出口总额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前不久中阿发表联合声明,传递出阿根廷希望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的信号,这意味着成都“领馆第三城”有望再度扩容。

突出优化产业体系,系统谋划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细分产业领域、强化重点突破,三次产业能级提升成效显著。在全国,每10头猪就有1头来自四川,每10杯茶就有1杯来自四川,每10斤菜籽油就有2斤来自四川,每10袋泡菜就有7袋来自四川……农业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营业收入迈过万亿元门槛,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2.8%。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五年间提高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凡是党中央有要求,必见四川有行动。为强化创新引领,我省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国“铸剑”、打造“大国重器”,又积极引导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为做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两项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倾力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维护生态安全,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等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保障改善民生,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每年实施30件民生实事,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这套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我省实际的“组合拳”打下来,从区域布局、开放格局、产业经济,到科技支撑、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一条主脉络逐步成型,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体系。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胸怀“国之大者”的四川,站高谋远、踔厉奋发、制胜未来。

成都国际铁路港。吴枫 摄

治蜀兴川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坚持重点突破、抢先抓早,干字当先、实字为要,更好把宏伟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这几年,在四川启动实施的中央及国家部委部署的改革试点多达325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贸区“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等,每项试点都涉足改革深水区,是难啃的硬骨头,旨在为全国探索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

这几年,以“硬仗”特征在巴蜀大地打响的“战斗”一场接着一场。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收官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粮食安全保卫战、防汛减灾攻坚战,场场只能胜利、不容失败。

这几年,以“10条”统称的政策举措每每在关键时刻出台发布。促创新有“科创10条”、稳外贸有“开放10条”、支持国企抗疫有“国资10条”、为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有“财税10条”……措施不搞面面俱到,条条务必切中要害、精准管用。

三个实践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治蜀兴川工作的艰巨和复杂。户籍人口居全国第四位、辖区面积居全国第五位、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四川发展可以说是全国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四川面对的形势任务中,除全国共性挑战外,还有特殊困难。

治理好一个大省,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研之风,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态度迎难而上,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今年全省“一号工程”——引大济岷工程的进展,引人关注。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称谓,但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值一半,若没有外来水源,供需水矛盾将在不久的将来变得十分突出。从大渡河引水补给都江堰灌区,用跨流域调水方式“解渴”成都平原,抓住了从源头破解难题的关键。

问题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切中肯綮、有的放矢。2018年省委在全省开展持续5个多月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省市两级确立829个课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既到成绩突出、经验多的地方去,也到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联动研究解决从思想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发展到民生、从政策到制度等各类突出问题,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问题导向不是一时导向,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2019年6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组织26万名干部和帮扶队员对6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村一村地查、一户一户地过、一项一项地问。耗时3个月的“笨功夫”到底值不值?大排查发现,比照脱贫摘帽标准,全省5.6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58%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距离达标尚有差距。摸清实际底数、针对性抓好问题整改,“绣花”功夫实则为四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绣上了“精准”印记。

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杨树 摄

——坚持系统观念,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关系中把握内在规律、通盘考虑科学决策,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去年秋冬季,由于电煤供应紧张,全国多地出现“电荒”现象,四川是仅有的没有拉闸限电的两个省份之一。早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省就在统筹防汛减灾和水库蓄水保供,要求合理确定库容,确保安全度汛,同时避免冬季电站无水可用;在察觉“电荒”苗头后,紧急与产煤大省对接供应,组织省内煤炭企业挖掘产能,不断扩大电煤库存。正是坚持系统观念,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才有了从容不迫,让万家灯火明亮、机器放心轰鸣。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快5.3个百分点。

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指挥棒指向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把握好增长量速和质效的动态平衡,近年来省委既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满足西部内陆省份追赶跨越的现实需要,又彰显高质量发展方向,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留出空间。

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动态平衡,既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又做“加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特别是秉持“先立后破”走稳“双碳”之路,把重心放在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上,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减污降碳,避免运动式“减碳”。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省委以全会形式对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出部署,厚植党执政的群众根基,同时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重点领域安全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宜宾三江新区的四川中车铁投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智轨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组装智轨列车。王宇 摄

——坚持重点突破,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攻坚克难,更加主动和有效地引领整体推进,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关键方法。

当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哪?一定有四川。看这份充满速度与激情的时间表:2019年3月,成自宜高铁全线开工;2019年10月,渝昆高铁四川段启动建设;2020年12月,成达万高铁开工;2021年9月,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2022年1月,过境四川的西渝高铁获批。2018年时,四川只有一条时速300公里的铁路通道。“全国已迈入高铁时代,但一到四川就降速”,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四川人的高铁之痛。这几年,省委以“砸锅卖铁也要修”的决心,集中资源力量打了一场振奋人心的高铁“翻身仗”,带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全局工作中突出抓大事,是抓重点。省委每年都把确定的几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一盘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部署,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筑越牢。

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关键,也是抓重点。这些年,省委把农村两项改革、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电力体制改革、省属国企“1+6”重大专项改革等原创性改革作为重头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牛鼻子”,几年下来建成1178个各级园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把培育天府旅游名县作为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的主抓手,制定竞争性激励政策,在全省掀起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热潮。

2017年11月,西安至成都高铁穿越广元市明月峡。马燕 摄

——坚持抢前抓早,敢为人先、奋勇争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有效做法。

在2020年那个让人焦灼的新春,很多省市发出延迟复工通知,四川跟不跟?省委科学分析新冠疫情形势、综合权衡风险大小和利害得失后,决定自2月3日起,支持企业在确保员工安全健康前提下,可灵活安排、自行决定复工复产时间。抢先一步,为稳定经济增长赢得宝贵时间。2020年四川经济增长3.8%,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增速在经济总量排名前10的大省中,拿下并列第一位。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今年以来,奋战“开门红”、大战“红五月”的场景在巴蜀大地随处可见。1月4日,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全省总投资2322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月20日,又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集中开工,并刷新我省单次开工重点水利工程数量和投资规模的纪录。

川藏铁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若尔盖国家公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项目……很多人赞叹四川近年来各领域重大项目不断,似乎总能踩准国家出台新政策的节奏。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其实,省委一直强调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做深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相当于为抢抓“窗口期”提前做了“功课”。2020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鼓励各地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截至当年8月,我省抓住机遇发行文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只、规模116.1亿元,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63.6%、44.6%,并撬动社会资金805亿元。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已有180个项目纳入清单。谋势蓄能抢先机,谋定快动看起跑,就是为了赢在主动。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求实创新、真抓实干的五年间,四川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何海洋 摄

评论 1

  • 豆豆妈 2022-05-27

    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