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达城茶馆】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十:上后街和下后街

今日通川 2020-11-14 17:03 8567

达城茶馆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郑景瑞老师讲——


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十:上后街和下后街

《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达县属巴地,巴人建达城,有街叫后街,后街分上下,分别称作上后街和下后街,如今成为荷叶街的一部分。因处衙门前,这里历来不缺繁华与故事。


荷叶街、马蹄街、大北街口,2020年,郑景瑞摄


各说不一的上、下后街分段

 后街之名,从已掌握的资料看,最早见于民国《达县志》,“城池”篇中称“正南街(又曰府正街),居城正中……右行为后街,酒店、餐馆、糖果、糕饼、香烛、油米售店连立,菜市在其处,客栈亦多。以距县署近,乡人来讼者多萃于是,又为书役群聚之所,早夜行人拥挤,颇见繁盛。”县衙前的街为何称后街?史料无记载,土著老人不知道。有关人士分析,命名有这样的可能:一是当年交通主要靠水路,大多由南门口进出,正南街之西,横向直街中心街前有西街,是为前街,中心街后面的街就叫后街了;二是县衙前横着的街是捕厅街,之后横着的一条街就是后街。有人猜想用巴人始祖后照的姓来命的街名。


上后街和下后街的分段,因时、因人、因史料不同,存在不同说法、多种版本。民国三十六年(1947)达县政府绘制的《达县城区图》标注,凤凰头至大北街口为后街,大北街口以下为荷叶街;解放初绘制的《达县城区街道一览图》标明凤凰头至鹅市巷口为上后街,鹅市巷口到陈公祠巷口为下后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住在这条街上的王元达认为,凤凰头至大北街口是上后街,大北街口至鹅市巷口为下后街;达县市城建局一退休多年的老领导称,从县衙门口出来那段是上后街,凤凰头至大北街口是下后街;在城关工作27年且任公社社长的罗文轩、1949年到老盐店盐号当学徒的任承选、一直住在下后街且不愿公布名字的李姓老居民等认为,上后街起于凤凰头止于大北街与马蹄街口,下后街起于大北街与马蹄街口止于陈公祠巷与桑树巷口。本文采用后者说法来记述。


《达县市市政建设志》等记载的上后街、下后街,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达县市政委员会铺成石板路,1956年翻修、改造成三合土路,1982年国家拨款改造并降低坡度,1967年上后街、下后街与荷叶街改为八一街,1981年底更名为荷叶街。新的荷叶街从东至西,含文华街的一段和整个上后街、下后街、荷叶街和下蒲草田。


              凤凰头、荷叶街,2020年,郑景瑞摄


老人记忆中的上后街和下后街

上后街和下后街,对于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的荷叶街居委会老书记赖兴孝、老主任廖德玉,李姓老居民,上后街群众幼儿园毕业任科建,以及罗文轩、任承选等耄耋老人,有着太深的记忆。


解放前后的上后街和下后街,5米来宽,石板路,穿逗式木房,从凤凰头到陈公祠巷和桑树巷口,北边中间有县府街、大北街、庞家巷、老盐店巷和潘家巷,南边中间有马蹄街和鹅市巷。由于紧靠县衙,掌管文书翰墨的人和乡下来打官司的人都住在这里,街上的酒店、餐馆、糖果、糕饼、香烛、油米销售店都很多,繁荣昌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致情况是:

上后街,北边第一家王姓糖果店,过两三家住户是帽鞋社,任科建的姐姐曾在那里上过班,傍县府街是补鞋人家,县府街一过是农资公司门市,接着是一瓯香食店(后卖过罗包面)、裁缝店、补鞋店、凹进去处是县医院住院部、两三间铺面的裁缝店、群众幼儿园、锅盔店、图书摊、小酒馆、理发店,羊肉馆挨着大北街口。南边第一家最早是王学甫(音)的,房子遭烧过;接着的无名小巷里有住户、面条社、群益合作文具店、小茶馆、裁缝店、小百货店、彭姓诊所、政协(底楼是副食店、后面是王家峰火)、住家户,挨马蹄街的菜店70年代初兼卖自来水。


下后街,北边挨着大北街是罗姓开的协泰昌糖果店,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第二家陈家烟铺,做白蜡烟生意。接着是城关镇劳动力调配站、食品公司家属院、庞家院子(临街多个门面,庞家在70年代开大毛拉面)、龚姓小店、几间民房、荷叶街废品收购店、黎家栈房;老盐店巷在今农行和建行之间,里面的刘家、向家等院子建成今荷叶街幼儿园;解放前的老盐店是周学成开的盐库,可存放四五十吨盐;董、刘、鲜、冉、廖、蒋、黄等民房基础上修建成农行。潘家巷里有几个大院子,其中潘伯驹一家的院子修得很漂亮。解放后,潘家院子办过印刷厂,今为荷叶街社区服务中心。潘家院子和老盐店院子都是高门大户,用青片砖修建成烽火墙。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街道在潘家巷或老盐店巷的坝子里开大会。从潘家巷口往西,分别是饮食店、吴姓皮鞋店、占地很宽的达县糖果厂、覃建铭在解放前修建的小洋房——覃公馆,建筑社、建筑公会都设在那里,解放后为达县总工会、工会俱乐部。下后街南边的房子要比北边差一些,挨马蹄街是巴着墙壁的豆浆油条店,后来为荷叶街街道电器修理门市,接着是居民住家户、城关公社机械运输大队(这里有座很小的无名土地庙)、居民住户,周家院子后来是武装部,那里很宽,办过灯影牛肉厂和电池厂,电池厂生产很出名牛头牌电池,后来被万县万光电池厂收购。鹅市巷一过,是大地主陈自由的大院子,今为通川区烟草公司,接着是一排民房,紧挨陈公祠巷的前地区国家税务局办公大楼也是在民房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上后街、马蹄街、大北街口  1993年,唐富雄摄


上后街和下后街那些单位和企业

1976年,达县市成立后,在上后街东端、凤凰头处修建政府办公大楼(1918年,代云成在此修建一栋三楼一底的洋房),拆除后改建为街心花园。下后街南边,最早入驻的单位是达县武装部,约在20世纪50年代从关帝庙(达县县委)迁来,1999年7月再迁至达县南外华蜀南路(今绥定大道)新营房;与武装部隔条鹅市巷的达县市糖业烟酒公司,成立于1976年12月,1984年3月独立设立达县市烟草专卖局(公司),2000年更名为通川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因底楼全部改为门市,今门牌号不在荷叶街了;地区国税局也早已西迁。下后街北边,1958年达县总工会迁来(曾为荷叶街127号),设有职工业余学校、工人俱乐部(含电影院、招待所、图书室、录相放映室、舞厅)。


史志记载上后街和下后街开办最早的企业当数缝纫业。民国九年(1920),陈祥山在上后街(凤凰头处)租房开业,招收学徒,搞来料加工,民国十一年(1922)购买一台旧缝纫,将土窄布制作成成品出售,民国十五年(1926)迁东街办胜家服装公司,购外国产缝纫机,同罗廷学、潘文贵、汪旭初、杨文亮、庞相侯、伍玉廷等同行,承包加工川陕边防督办署军用被服。民国十七年(1928),在正南街中段开缝纫店的罗廷学迁上后街,选用线叽、锑葛、丝葛、明星葛、中山葛等为原料,制成单夹棉旗袍、八团花马挂、西式背心、中山服、中山大衣,为县城生意兴旺的成衣铺之一。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县城缝纫店达83家,缝纫机约有90台。达县市帽鞋厂是从上后街起步的。1954年11月,上后街3号建立集体性质的城关第二布鞋生产小组,以及后来的地方国营达县被服厂、城关帽鞋一社、城关帽鞋社都在这里生产,直到1969年11月迁至通川中路4号新建厂房为止。下后街的达县糖果厂,1953年始建于在珠市街,1954年迁住下后街,1973年2月胡家坝扩建工程投产后,达县糖果厂分为达县东风糖果厂(胡家坝)和达县红旗糖果厂(荷叶街)两个厂。



选自《达城老照片》,拍摄者不详


上后街和下后街的饮食服务

达城自设县建府以来,历来是商业贸易的重镇,是川东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商贾云集,来往频繁,促进了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发达。上后街和下后街,特别是地处衙门前的上后街餐饮业门类比较齐全。《达县市饮食服务志》记载,解放前的上后街,周长喜的包席馆、杨鹏生的三元信,后街李姓灯影牛肉名特小吃,高海岚的豆花饭店等,在达城饮食业具有代表性;开理私人发店的有上后街1号杜仕容、下后街13号唐代明、下后街21号刘传述。上后街李青山开青山茶馆,下后街黎国禄设明星旅栈,后街20号的柏成俊开设珍珠食店,南堂为包席间。《1961年后合营合作饮食服务业调查情况表》统计,上后街有4家甜食店、2家茶社,下后街有4家旅馆。


 最出名的饮食是上后街71号的羊肉馆,与大北街相交,原名后街饭店,是达城唯一经营羊肉菜的馆子,以卤炸羊肉、清炖羊肉、粉蒸羊肉、羊肉烧元、奶汤羊肉粉、汤羊杂粉等出名,一楼一底,82平方米,7张餐桌,18名员工。1964年6月改为公私合营羊肉馆。后因经营羊肉经常发生亏损,改为经营早点和普通餐食。1984年兼营大王包子门市。大王包子的前身,是达县陈二老爷在1923年所开杏花村饭馆里所做的包子,因绵软香甜、鲜美可口,深受顾客欢迎,食者应接不暇,因而得名大王包子。羊肉馆曾被省、地、市命名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

    

这里的饮食不仅养了人们的胃,也暖了人们的心,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传说上后街的一王姓户主,以卖汤圆为生,得名王汤圆。他不在能赚大钱的上后街开店营业,而是每天挑着担子到城外小巷叫卖。一天擦黑,王汤圆在兴隆街附近石拱桥躲雨时,遇到两个奄奄一息的人,便用担中汤圆救活二人。被救活的两人劝王汤圆去当神仙,王汤圆惦记穷人而不去。王汤圆高寿善终后成为土地菩萨,他遇见神仙的石拱桥改名会仙桥,这里街道名为会仙桥街。


                                           达县市城乡建设志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段有珍等老人和荷叶街社区的支持,参考了《达县总工会志》《达县市城乡建设志》等,使用了唐富雄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本期讲述人


郑景瑞,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笔名金岁,网名下岗职工,知名网络写手,四川省达州市教育局副县级退休干部,两次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数次获得市(厅)级政府、部门表彰。在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文学评论、论文等50多万字,著有《达州老城记忆》。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

          这里,便是“达城茶馆”。

 投稿邮箱:tongchuanxinfeng@126.com。
(请在邮件标题上标注“达城茶馆”——xx/文)



评论 308

  • 黄明丰 2021-01-13

    👍

  • 周正 2020-11-21

    复兴板桥村那里拟复制达州老城记忆,希望老师提出宝贵建议。

  • tc24663 2020-11-19

    美好的回忆。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