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达城茶馆】说 点 文 华 街 和 院 棚 街 的 往 事

今日通川 2021-05-16 11:57 2634

达城茶馆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李光积老师讲——



说 点 文 华 街 和  院 棚 街 的 往 事

2021 ARBOR DAY

文华街和院棚街,是达县城内相邻的两条街,这两条街一大一小,一宽一窄,一风光于今,一知名在昔,其间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非一言半语道得清说得明的。

达州文华街老通州


旧时达县县城以正南街为中轴线,分为东城和西城。中轴线顶端就是凤凰头,从凤凰头向西为上后街,向东北即文华街。据民国版《达县志》所载,文华街实起于文庙东侧,也就是文庙凸出的“万仞宫墙”东端立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石碑处,而之前由此向西直到正南街顶端,都属于凤凰头的范围。但在一般民众看来,从凤凰头开始、向东北再拐向北直到小东门(现通川区中医院)都是文华街。当然,现在又不同了,如今从大小红旗桥交叉口到柴市街已经贯通、原先的荷叶街、上下后街、凤凰头加上原文华街的一段都统一称作荷叶街。


我是解放前几年随父母来达县的,一直就住在凤凰头附近。那时候,凤凰头上,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六相祠,已是墙倾木朽、风光不再,解放后不久因扩建街道而拆除,这里便成了荒坡。由此向东不远就是当时的四川省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般人都称之为“专署”。多年以来,一直是达县的政治中心,从封建时代的州、府衙门,民国早期军阀时代驻军司令部,民国后期川政统一后的专员公署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专区(或地区)行署,都无一例外地设在这里。不过,在我初到达县时看到的专属,大门敞开,门口虽有岗亭岗哨,却任人出进,未见拦阻、盘问,我们小孩子最爱进去爬坝子里那两颗大黄葛树,特别是春天里,树枝上长出新的、黄绿色的芽苞,嚼在嘴里酸酸的,别有滋味。大门正对面隔街有一堵墙,用石灰浆刷得粉白,上面贴了些布告、通告之类的东西。过了专属大门,是一个叫“极乐院”的地方,进门是空坝子,再里面大厅里供着一个胖大的和尚,不知是佛祖还是弥勒。这里更早还是绥定府学院,解放后又成了专区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孔庙(来源:网图)


再往前就是文庙或称圣庙,是专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在民国之前的封建科举时代,这里可是个极其神圣的地方。孔庙虽名之以庙,却与一般的庙大不相同。一般的庙宇正门都是辉煌壮观,而孔庙却不设正门,只有东西两道侧门,两道侧门之间就是嵌有4块刻着“万仞宫墙”龙骨石板的高墙,这“万仞宫墙”几个大字,字体凝重端庄、苍劲有力、据说还是从乾隆皇帝御笔摹拓而来。高墙面街而凸出呈半月形,长约40米、高近10米,往来行人需绕墙而过。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从家里到东城墙下面达高中读书,绕经高墙时,还可望见墙内那高大厚重的、被青翠茂密的藤蔓覆盖着的石牌坊。可惜的是,等我20多年后回到达城工作时,凸出的高墙没有了,巨大的石牌坊没有了的,需要绕行的街道拉直了,我发现,不止这里,·整个市容市貌、人们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有资料显示, 还在上世纪初,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在日渐高涨的改良图强的呼声中,在愈吹愈烈的“西风”影响下,被迫宣布废科举、办新学;到上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和“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兴起,当时的北洋政府也不得不通令全国各地学校废除祀孔拜孔,提倡新式教育,以祀孔崇儒为宗旨的文庙自然日渐冷落、鲜人问津了。到民国16年(1927年),达县筹建第一家公立图书馆,地址就选在文庙,内设藏书室、阅览室、阅报室等,以方便士民学子浏览借阅。到民国24年(1935年)7月,又在达县公立图书馆馆址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首任馆长是早年毕业于“绥定联合县立中学”(今达高中)、外出深造后又返乡服务桑梓的教育界知名人士张万杰先生。三年后,新任校长为方便通行,将刻有“万仞宫墙”的龙骨石板拆除,改建成大门,还填平文庙内的泮池,增修了不少房舍。“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寇飞机频繁来达城轰炸骚扰,民众教育馆奉命随县政府疏散到南外杨柳垭。之后,文庙即被三青团占用,直至解放后才拨归地区农业局,庙内原有的建筑自然尽数拆除。后来为整修拉直街道,又将半月形的高墙连同墙内那巨大的石牌坊一并拆毁。


绕过半月形的“万仞宫墙”东侧门再往前,街两边大多是低矮的民房。靠近文庙东侧门那镌有“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石碑的,曾经是前清时的“捕厅衙门”,记得解放前一两年,我看见那附近好像有一家“远东旅行社”和一个什么师长旅长的公馆,再往前不远有一处空坝,解放前夕,当时的天主教会在那里建起一幢西式教学楼,扩大了街对面的私立崇德小学。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开过好几家小食店。不过,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已经是“精益眼镜”“通用家电”等知名品牌的门市,和通川区第二小学幼儿园以及设在这幢大楼里的通川区招生办.高考服务中心了。紧挨幼儿园的,现在是通川区财政局,旧有的“铁路租股局”和“三费局”之类早已不存在。记得解放前夕这里已经成了空坝子,我们几个在崇德念书的伙伴还常来这里玩,发现这坝子后面竟然与那时的专署后面相通。从这里再向前早先是民房,现在成了多家手机营销店、通川区电信支局文华街营业点和通州百货大楼,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现在的通州百货大楼附近,还开设过“民生旅馆”,承办过达县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伙食,那时候,我的父亲正是这家旅馆的厨师,有机会去过那里看过。再往前去大概就是祖师楼、以后的小东门、现在的通川区中医院了。


现通州商厦(来源:网图)


从通川区中医院街对面到柴市街口,原先是一个斜坡,斜坡一侧临街有几间铺面,我的一位初中同学的父亲在这里开了个文具店;后来这区域成了小东门菜市场。市场在柴市街和文华街都有进出口,从文华街进出口到“万仞宫墙”东侧门对面那条小巷口,上世纪50年代这一路除了百货公司仓库、天主教教堂及钟楼、崇德小学和著名医师瞿传玳的寓所外,好像都是民居。后来才入驻了县公安局、城建局等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更出现了不少手机专卖店,而那条小巷是我到达高中读书的必经之路,穿过小巷就到东城墙上,再下几步石梯横穿柴市街就到学校。在这段城墙上有个大院子,我的一位姓王的同学就住在那里,他的父亲王宥三是达县城有名的中医师,还当过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顾问、达县专区中医研究所所长。


文庙万仞宫墙东侧街面还向南伸出一条小巷直通院棚街。院棚街并不大,却是科考时代试院所在地,那时的试院实际上是一个有三进大院的院落。每进院落四面的厢房都被隔成一个个小的号房,这就是所谓的“考棚”。院棚街也因此得名。据说,当年考生赶考时,天不亮就要带齐文房四宝和其他应用的东西前来应考,经监考官员一一点名、对号入座后,才领卷答题,看来还是相当郑重而严格的。不过,随着废科举、启新学,考棚自然日渐冷落终至淘汰,渐渐变成民居,住进了不少寻常百姓。也许是考棚和与考棚隔街相对的文庙的文风遗韵,这条院棚街还出过不少知名人士,古代近代的且不说,我的好几位校友就住在这里:首先是达高中57级毕业的唐家祥,后考入唐山铁道学院、专攻桥梁工程,最终成为术业有专攻的国内外知名的桥梁专家、兰州铁道学院教授。这位唐教授,曾有心以自己所学、在家乡设计建起一座新式斜拉索桥回报家乡父老,不料因故未能如愿。


除开唐家祥教授,蒲新成、蒲心玉兄妹也非同寻常。蒲心玉在崇德小学读书时,就是“孩子剧团”的主要演员,曾在老师指导下成功地扮演了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中的聂莹和《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达城解放后,年仅16、7岁的蒲心玉被招进达县文工队(即以后的文工团),开始在艺术上展露锋芒,她不但能演歌剧、演歌舞剧、话剧,还能唱京剧、川剧,尤其演《白毛女》中的喜儿更为出色,成为文工团的台柱子,被称为“巴山一枝花”。成年之后的蒲心玉与著名的军旅诗人、毕业于达高中的梁上泉结婚,并调到重庆市歌舞剧团,先后担任该歌舞剧团演员队副队长、副团长等职务,成为名噪一时的表演艺术家。比起蒲心玉,哥哥蒲新成辗转进入县达中读书时,遇到一位德艺双馨、爱才育才的好老师李冰如和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同窗好友梁上泉,使他在思想认识上、学识才艺上提高很快。达城刚解放就参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员和小提琴手,1954年专业后又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专攻美术,最终成了美术学院知名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透视学专家和全国著名水彩画家。


旧时的院棚街,西起正南街、东抵东城墙,再沿城墙南下到柴市街、东门口。一路上除了两三户传统的、制作售卖梳篦的人家之外,原有的龙王庙一带已被征收局、烟酒公卖局、团务局、常平仓房等先后占用,解放后也建起了新式楼房,一度成为;东文昌宫也早也建起了新的楼房,办起了新式学校,解放后一度成为达县县委招待所达县县委招待所;原来的东文昌宫,民国时期就是“城守镇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的“一完小”、现在的通川区“文化街小学”。琅琅的书声和欢悦的歌声使古老的院棚街,在新时代的旋律中焕发青春。


评论 52

  • tc14035 2021-05-27

    👍

  • tc24663 2021-05-20

    👍

  • tc63652 2021-05-18

    👍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